重視「無形」健康 回歸教育根本

摘要:全港中小學去年有31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為過去5年最多。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指去年已錄得306宗學童輕生個案,企圖自殺的學生中有91%有精神健康問題。如何轉危為機,回歸「五育並重」的教育根本,樹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香港教育界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作者提出可以從三個路徑加以探索,包括香港學校與內地業界加強交流關於建立「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完善學校支持系統,進一步推動家庭與社會參與。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生命成長的關鍵期,也是生命力旺盛又脆弱的時期。在這一階段既要重視他們「有形」的身體健康,更要重視「無形」的心理及精神健康,為他們終身的幸福奠下基础。

近年來,本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況出現較嚴峻的問題。全港中小學去年有31宗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為過去5年最多。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指去年已錄得306宗學童輕生個案,企圖自殺的學生中有91%的學生有精神健康問題。香港青年協會、家庭福利會等機構也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本港青少年群體面臨著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如感到焦慮、睡眠不佳,甚至患有抑鬱症。內地、台灣、澳門等地區同樣面臨這一問題,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警覺。

 

問題溯源:宏觀及微觀環境的挑戰

有研究指出,新冠疫情轉變了人們的社會行為模式,擾亂了青少年正常的生活、學習及社交,引發了他們的情緒及精神健康問題。除了新冠疫情的疊加影響外,我們還要分析其他長期因素給青少年成長帶來的挑戰。

從宏觀視角來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突顯和VUCA(Volatility多變,Uncertainty不確定、複雜Complexity和模糊Ambiguity)時代特徵有關。如「資訊混亂」:社交媒體和智能手機興起,使青少年離群獨處,生活在虛擬世界,信息的內容和數量跳躍式增長,虛假內容氾濫,甚至引發極端情緒和價值混亂。「發展前景不確定」:全球化經濟和科技的衝擊使職業結構產生巨變,青少年的職業前途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風險個人化」:經濟負擔和風險從國家轉移到年輕一代和個人層面,加上社會貧富懸殊和人口老化加劇,工作崗位不穩定性增加,青少年所面對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這些問題容易讓年輕一輩產生焦慮感、孤獨感與挫敗感。

從微觀視角來看,本港青少年所處的家庭及教育生態也隱含危機。一方面,親子關係可能未能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足夠支持。家庭的結構和價值正受到家庭規模縮小、離婚和再婚率上升、單親家庭增加等現實的衝擊,加上父母雙職和工時過長,及家長的溝通及教育方式不當,會進一步削弱家庭成員與子女的正向聯繫。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於2022年面向1192名學生開展的「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中顯示,「與家人相處」與學生的整體精神健康狀況最為相關,但超過七成(74.8%)及六成(67%)學生認為自己與父親或母親的關係欠佳,其整體精神健康顯著較差。另一方面,教育制度的功利主義也給青少年帶來知識學習壓力、同伴群體過度競爭等問題,長期的應試教育和分數至上觀念扭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香港家庭福利會於2023年10月面向2464名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最影響他們精神健康的因素是學業成績(95.1%)。

 

实践路徑:讓生命回到教育主場

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及促進全人發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標。如何轉危為機,回歸教育根本,樹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是香港教育界目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可以從三個路徑加以探索。

第一,高度重視教育的「育人」功能。今年1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佈國際基礎教育八大創新趨勢,其一是「特別突出社會情感能力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術成就,更要重視培養他們的情感管理、人際交往等非認知技能。這提醒我們,要深刻理解如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克服教育日益功利化的傾向,在教育的總體目標上從「知識本位」回歸「生命本位」。為此,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去年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強調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香港可在這一方面加強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

 

關愛學生:愛生命師友同行齊抗逆

第二,繼續完善學校的支持系統。學校目前在學生輔導及支援方面已有基礎,但還需在此基礎上形成更完備的校本模式。一是建構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將生命安全、心理健康、品德培養、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內容有機融合,通過專門課程、跨學科課程和實踐課程幫助學生瞭解生命的本質和意義,培育其生命意識和生命道德,養成體育鍛煉意識與健康行為,並學會接納自我、調控情緒以及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二是增加教師關愛生命的意識和能力,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營造關係和諧、心情愉悅的師生關係,體現教育教學的深度、溫度和高度。三是建立逆境自強和結伴同行的文化,幫助學生在學校集體生活和與朋輩交友的過程中互相關懷和支持,共同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應對挫折與挑戰。四是加強學生的體育訓練,既能強身健體,更能培養堅毅意志。

第三,不斷推動家庭與社會的參與。在家庭層面,家長要強化主體責任意識,擺正親子關係定位,守住青少年生命安全底線,關注孩子身心和諧發育與發展,做好家長榜樣示範,做智慧父母。在社會層面,社區、公益機構、企業、傳媒等應合作建設和宣傳有助於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場所與平台,幫助他們學會慎思明辨,主動掌握正面資訊,並在有需要時能及時獲得學校、社會及專業醫療三級支援。

「急救」和輔導系統無疑可支援出了問題的「無形」健康,但回歸「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更能固本培元,從根本上培育「有形」健康的新一代。

 

 

 

此文曾刊載於《華夏教育》月刊第15期。